查看原文
其他

知网计量分析 |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01-2015) 评析与展望

2017-06-02 广东知网

节选文献 |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01-2015) 评析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计量分析

作者 | 蒋英州



 摘 要 :近15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通过2001—2015年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在文献数量增长变化方面,经历了缓慢增长到迅速增长两个阶段,并表现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较易受政治热点影响的特点。在研究主题方面,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危机的国内外诱因分析及其维护对策建议这两方面。在研究思路方面,文献大都沿着问题—对策型的逻辑理路,由于其核心理论与价值立场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二者的政治社会化。在研究质量方面,由于受问题—对策型逻辑理路的限制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的影响,文献在问题描述与对策建议两方面呈现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因而文献的被引频次普遍偏低。这种研究状态表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尽管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在整体上可能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等方面还需创新与拓展。


本文试图对这15年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定性研究,反映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总体特点、成就及其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有所裨益。


一、文献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数据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主要包括期刊、会议、博硕士、辑刊与报纸等五大类。


文献检索年限设定为1978-2015年,共38年的数据,最后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2月10日。


文献检索分为两步:


  • 第一步为普通“检索”。在“检索”栏设置为“篇名AND意识形态安全”,通过年份文献值求和,检索结果为1967篇。这种检索虽然设置条件为“意识形态安全”,但对照检索结果后发现,很多文献篇名的中心词为“意识形态”而非“意识形态安全”。尽管如此,一方而这些文献中包括了“意识形态安全”的篇名,另一方而这些“意识形态”研究也含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能在整体上反映国内学者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检索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 第二步为“高级检索”。设置条件为“篇名AND意识形态安全AND精确”,检索结果发现第一篇文献出现在2001年,通过年份文献值求和为462篇(含“意识形态的安全”5篇),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计量分析方法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以此考察2001-2015年间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状况及其形成的主要关联性因素。


二、研究文献数量增长变化及其主要因变量


从第一步检索结果来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在文献数量增长变化方而呈现出四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分析可能是哪些主要原因导致了这种阶段性变化,有助于我们发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表现出的重要特点。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这种文献数值增长变化可能反映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容易受两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国际的政治经济和学术热点与国内的政治热点。这对学术研究而言并没有不妥,但也可能反映出我们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缺乏内在持久性的研究动力与长期沉静式的观察与研究。这个判断能在下面的分析中继续获得相关验证。



三、研究文献主要来源与质量状况


对第二步检索结果的462篇“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献样本总量进行“文献来源”的再次检索后,对发文数量前10名的刊物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整体上刊物对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刊载量并不大,最多的就只有15篇,其次是10篇,其余均在7篇以下。二是对意识形态安全相对比较关注的可能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类刊物,在前10名刊物中占比约为7000,表明这类刊物的学术定位与意识形态的紧密度相对较高。


但这种刊物刊载量不大的状况是否也反映出2001年以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呢?


因为一方面刊物对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需求量可能并不大,另一方面导致这种需求量不大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不多和/或研究质量不高等原因所致。

  • 一是从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统计来看,最多的为7篇,发表3篇的作者就能进入前10名之列。

  • 二是从“被引”频次前10名的文献统计来看,最高次数为78次,远远低于“意识形态”研究中高频被引文献上千的次数,这可能说明目前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献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突出。

  • 三是将前10名的“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两项指标结合考察的话,只有两名学者是重叠的。


这三方面可能表明:2012年“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真正兴起之后还缺乏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又有较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学者也比较少;仍然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且致力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学术队伍。


如果继续按照“被引”指标并按一定区间值分段考察462篇样本文献总量的话,我们还可以发现,假设被引次数大于或等于5作为高频引用文献的话,那么在整个“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这种高频引用文献的比例只有27.41 %,其中被引频次达50次以上的文献仅有3篇,占样本总量的0.65%,而从未被引用的文献占样本总量的33.12%。


这说明,整个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献的质量可能普遍不高(这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如果说文章质量代表着对问题分析的深度的话,那么也就表明目前的大多数文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分析还流于表面,或是应景之作。做出这一判断的理由还源于表1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一对策”型的研究思路及其文章所占比重较大的分析。


四、研究文献主题逻辑与研究成就


在这462篇样本总量中,尽管一些文献的具体内容可能同时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与理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而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但通过比较、归纳与分类后,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大主题主要分布在三个方而:基础理论、影响因素、维护策略。如表1所示:



从表1来看,这三个研究主题似乎反映出学术界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上大致呈现“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问题导向型整体逻辑理路,而这种逻辑理路又十分明显地体现在大部分研究文献中。

以上为节选内容。文献来源:蒋英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01-2015) 评析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的计量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获取。



编辑/广东小知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